
导演:
/
纳瓦彭·坦荣瓜塔纳利
主演:
/
未知
上映:
2021-06-18
更新:
2024-09-21 13:03:38,最后更新于
7月前
备注:
正片
评分:
0.0分
剧情:
从瑞典回来后,喜爱“极简主义”的简计划将自己的家改造成工作室,多年前的旧物相继被清理了出来,其中包括前男友艾姆的东ddd。这些物件虽然已经没有用处,却承载着往事回忆与情意,简无法如自己预期的那样直接丢弃。为了找寻这些物件的归路,她做了很多努力:一一归还属于朋友的物品,亲自送回属于艾姆的东西并致歉自己曾经的离开,最终也卖掉了已逝父亲的钢琴。伴随着旧物的处理,她也告别了自己的过去,面对重新布置的新环境,准备好了新的开始。该片曾获2020年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。
收起
推荐影片
电影评论
极简主义是幌子,讲的还是时间、记忆和情感。 丑八怪女主,家人的东西舍得丢,自己和前男友的就不舍得,送你2个字,活该 如同近年大陆冒出来的梦想改造无数条视频,在旧屋旧物之下,到底埋葬了多少东西,似乎很少人真的会停下来思考。毕竟,这是一个记忆不会超过 70 年的国家。纳瓦彭在线索上,沿用了 36 和死于明日的照片与记忆元素,作为同龄人,无论恋情还是家庭部分,许多人应该很容易被触动。原来相信断舍离扔扔扔教的女主,却产生了极大的难以割舍。让别人夸张泪流、侥幸没被格式化删除的照片,也会产生另外一种结局。 还真是漫不经心地将断舍离这一主题贯彻到底,不过东西能丢掉,回忆却丢不掉。非常私人化的一部作品。 别道歉,背负你的罪恶感一辈子走下去吧,被你伤害的人也不会永远在原地等你 瑞典留学回国之后,准备极简主义搞装修,从断舍离过渡到无法割舍的旧爱,电影进入故事的方式还挺高明的。生活中的每一个物品都有记忆,拿起一件物品,只要没有心动的感觉了,就可以丢入垃圾袋。如果扎起垃圾袋,你根本不会知道那里面是什么,那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?道理好像是如此,但真要去做,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有些东西总是难以被割舍,就像女主角断舍离过程中通过物品审视过去,审视自己的生活,虽然片名叫Happy 细腻之至,导演善于放大日常生活的点滴去思考人情处世哲学。旧物与照片绝不是垃圾那么简单,更是用来拼凑的散落记忆碎片。当拼图日趋完整,往事渐然浮现,情复归,活在过去里的人 要面对的不止是曾经、现在,还有将来。当然,你也可以当它们是垃圾,扔掉,就是那么简单。 我欣赏极简主义,但要我丢那么多承载了感情的物品我做不到,我还是偏爱收藏的那种人吧,我宁愿屋里摆满了我的收藏 断舍离不是有一条说,不要试图扔别人的东西吗?妈妈哭天抢地,还是把爸爸留的钢琴扔了,还把一干朋友搅得鸡犬不宁,如果这也算断舍离,那爸爸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也是断舍离了。 扔个东西作天作地 要么扔 要么不扔 不该打开的回忆就不要打开 不该去找的人就不要去找 哪里来这么多事呀! 尾巴收得太啰嗦,还是觉得停在床上撕碎的照片更好。所谓的断舍离啊,那只是一句“告别过去”这么简单,也从来不是挥别回忆的先决条件。搬空屋子是忍痛面对友情、爱情、亲情的过程,明知无用却眷恋不舍的物品,都承载着过去真实存在的痕迹。“你说出抱歉时我很生气,感觉就像是不用负责了,我只能接受,如果不原谅你,那就是我的问题。所以就不要说吧,一辈子去承受罪恶感,别逃避啊,你办得到吗?” 闪回是电影的颅内中枢错位,而这部只出现了一次闪回的电影,却创造出无数隐没的“闪回时刻”。这种拍法同理于片中贯彻的极简主义(少即是多),即简洁的外壳需要内在复杂的控制,所以本片也只是给到表层的推进,但在无数细节里又能不断调度观众的脑细胞去进行自主补白。讲记忆、抛弃这两个概念和附着其上的情感,都演化出了不断变化的层次,深度契合于当下数学时代碎片化的媒介特性,而好几个揭秘点也因为女主习惯麻木又突然迸发的 1.5 / 老了,无法欣赏这种《奇葩说》大电影了。假如说前作还能用短片拼接的形式坦承其血肉稀薄,这部改为单线叙事后就几乎是在千方百计遮掩内部堆砌的无能。哪怕演员的表现仍能在局部形成有密度的情绪流,但整体结构的贫瘠肌理依然主导着种种表意需求。因而观影过程无法让观众进入差异化的人物,而必须依赖观众自身调用大量的个人记忆来接合。不论对于观者还是对于其自身试图探讨的意识形态,最终的效果都既空洞又谄媚。